第296章 民有同心
關燈
小
中
大
第296章 民有同心
昭姬也不覺楞神了許久,方才回道:“是啊,為何就這麽難呢……”
蔡邕為當世大儒,其實也不可能是全無出身,但在政治鬥爭上失利之後,陳留蔡氏顯然並未對他提供任何的庇護,反而讓他不得不避禍在泰山羊氏門下,而泰山羊氏連姐姐的兒子都難以保全下來,也早不是什麽高門大戶。
有名有姓之人尚且如此,何況是那些可能從小到大就用著一個諢名,遑論取字的鄉裏黔首了。
在醫療條件何其簡陋的偏遠之地,一場簡單的風寒都有可能讓人送命,或者留下難以覆原的後遺癥。
更別說戰亂之時的征兵了,那真是一件要命的差事。
現在還加上了旱災,和極有可能在一個月後就發作出來的蝗災。
這無疑是在往人原本就已經岌岌可危的處境上,又毫無顧忌地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昭姬聽著喬琰語氣中令人不由觸動的沈重,這才後知後覺地想到——
她所看到的關中並州涼州,已經是在喬琰的種種舉措之下顯得條件沒那麽惡劣的地方了。
若要以這三州之地的情況去推測整個中原的情況,那就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那些地方沒有人去通過山嶺和其上融水所形成的沖積扇來推測地下水庫的位置,也沒有人在得到了馬鈞這樣一個機械奇才後,分明可以讓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武器的研發上,卻依然要讓他在挖掘井渠的工具之上多加考量。
現在又有了黃月英這個與之協作的天才,這才有了這次更容易讓民眾理解、進而搭建起來的沖擊式鑿井設備。
蔡昭姬跟上了喬琰繼續往前的腳步,接話道:“難怪君侯讓我在五月刊中記載的,依然是可以讓人方便學去的東西,若能憑借著這部分知識讓更多人活下來,我們損失的這一點時間和利益,也實在不能算是什麽了。”
在五月刊上一個相當關鍵的內容,叫做如何在旱災之中偶爾出現的降雨裏收集雨水。
這個收集,當然不是讓人直接在屋外放著個水盆多接取一點水。
各家的容器是有限的,通過這種手段接取到的水,對於整個旱災之中所需的用水,也委實是杯水車薪了點。
這是在教人如何讓流經地表的雨水以更合適的方式,一部分留存下來,一部分讓其均勻地滲透到流經區域,而不是快速流過,在水窪處沈積入地底。1
說起來也有意思,其中的一項舉措還是先前用來調控渭水水流的。
就是那石籠。
從都江堰工程裏學過來的石籠。
若是按照現代的話來說,這東西就像是個層級控制結構,在旱災期間布置在小型河道之中,便能起到減緩徑流的作用,讓這些流水盡可能地在緩慢流動的狀態下滲透進土壤,以達成浸潤更多土地的目的。
要編織多大的尺寸,要將這東西放在什麽位置更為合適,在三州地界上負責興修水利工程的那些人其實都已經知道了,操作起來也堪稱熟練。
之所以還要在樂平月報上再做出一番刊登,還是為了防止有人覺得這東西是在惡意截斷水流,也是為了讓其他各州的人有機會學到這樣的一種自救手段。
比起她第一次提出要嘗試印刷之法的時候,眼下才是一個更適合讓其登上時代舞臺的時機!
所有人只會慶幸,在這樣一個最需要開啟民智,合力度過災情的時候,有這樣的一種手段能讓紙張這種載體發揮出其最大的功效,而不是讓畫院的所有人都埋頭在抄錄的工作中,甚至可能在繪制過程中的失當報廢掉紙張。
卻再罕有人會留意到,這項技術已經開啟了一種不可遏制的前行局勢。
想到在朝堂議會上決定,在今年夏天將《急就篇》作為第一號典籍大量印刷,昭姬就不免想到當年喬琰對她的那句承諾。
都會慢慢有的。
《急就篇》是前漢時期由黃門令編纂的孩童識字課本,但其中並不只是識字,還包括了相當多的生活常用知識,放在今年印刷,在名義上也算說得過去,畢竟月報上的種種協助度過災年的科普知識,還是要讓民眾盡量知曉的。
這東西雖然不如喬琰在樂平時期讓楊修編寫的識字童謠更為朗朗上口,卻也要更具有官方的正統性。
若要在半月前來到長安拜謁喬琰的仲長統看來,這東西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東西。
在《急就篇》中有一句話叫做——
列侯封邑有土臣,積學所致非鬼神。馮翊京兆執治民,廉潔平端撫順親。2
這好像正是喬琰如今所為的寫照,又是再一次對人定勝天之論的強調。
昭姬倒是沒想到這麽多,只是從對印刷術前景的幻想中抽離開思緒,轉頭就見喬琰已經又往前走出了一段,連忙追了上去:“君侯,你等等我!”
不要仗著自己身高腿長就走那麽快啊!
榆娘只是岐山腳下一處極不起眼村落中的一員。
既是岐山腳下,當然也得算是關中地界。
但並不像是司隸之外的人對此地的了解一般,好像身在這種關中沃野之上的民眾就能享受到有多富庶的生活。
沒有。
不止沒有,這裏的人可能還要比旁人所知道的更苦一點。
中平年間的涼州叛軍禍亂三輔,岐山縣就在其中。
當年只有四五歲的榆娘做夢也忘不了那樣的一幕。
這些沖進關中地界肆意掠奪的蠻徒根本不會考慮到,自打朝廷在後漢之初,從長安搬遷到洛陽開始,關中就已不是富庶之地,反而是被朝廷作為抵抗涼州的屏障,沖進此地肆意燒殺搶奪。
雖然他們很快又被驅逐回到了涼州境內,將勢力的交鋒放回到了自家地界上,但為了保護家中的資產不被這些賊人搶奪,她的父親死在了那一年。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年幼的榆娘需要在家中承擔更多的職責。
因為家中少了壯勞力,她們是不可能按照一戶百畝這樣的極限數額來耕作的,在關中能讓她們耕作的田地也沒有那麽多,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們都處在靠山吃山的狀態下。
這樣的日子過得蒙昧而平靜,就連漢靈帝駕崩對她們而言,都好像是一個遙遠到讓人覺得有點不真實的消息。
而後,董卓逃來了長安。
榆娘一面慶幸於她們的家中沒有男丁,所以也就沒有被征兵走的人員,一面聽著外面混亂的聲響,隱約聽到可能會加重賦稅,不由心中惶惑。
她咬著牙從床底下將這幾年間積攢的錢幣小心地數了一遍,卻也沒能從中多數出一個子兒來,便開始擔憂這筆餘財能不能撐得過一年。
好在岐山這裏可能是因為過於貧窮的緣故,竟然沒被董卓分來多少註意力。
這裏沒有駐軍,沒有屯田,只有一些過得一日是一日的人。
榆娘覺得,若是能就這麽過下去,好像也挺好的。
再然後,在兩年後這裏迎來了新的王師,新的天子,新的一支軍隊。
這些消息都跟她們像是還隔著一層薄紗,並沒有真切地抵達她們的面前。
直到長安大司農麾下的屬官逐地走訪,也來到了她們所在的這個村莊。
讓榆娘實在很意外的是,這位到訪的長官居然是個女官。
她言談利落之間就敲定了此地田地統計後重新劃分的方式,就連榆娘這種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的,都分到了共計二十五畝地。
在那女官即將要走的時候,榆娘忍不住好奇朝著對方張望了許久。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的視線過於放肆了,以至於被她逮了個正著。
對方問她叫什麽名字,得到“榆娘”的答案後,她並沒有轉身就走,而是開口問道:“哪個榆?”
榆娘指了指村口的榆樹回道:“這個榆。”
對方卻忽然笑了起來,“那我們很有緣啊,我的名字裏也有個俞字,不過是要去掉你那個木字旁的俞,俞然有安定的意思,所以君侯為我取字的時候也是在這個釋意之上延伸的,你還多了個木,那豈不是更太平了?”
榆娘不太確定,她們真的能安享太平嗎?
背靠的岐山位處於這條東西延伸的山嶺之中,卻在早年間也並未給人以作為屏障和支撐的安心,反而在暮色夜色裏看去,像是個藏匿著無數危險的鬼魅之地。
好在她們現在有了土地,那就有了吃飽飯的資本。
她的姐姐也很快在長安城的廣泛招工中找到了一個工作,領起了一份相對穩定的薪水。
雖說現在是要兩個人承擔起那二十五畝地的種植任務,但榆娘覺得,這已經比起早年間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她十歲了,推得動分發下來的曲轅犁,在沒有牛驢來協助耕作的條件下,這種耕作工具的改良讓她可以協助母親一起完成田地的開荒播種,又在建安元年和二年的秋收中積攢下來一批糧食。
田地確實有點少,但是沒關系,她們吃得也不多。
存夠了下一年的存糧後,母親就和她商量著將剩餘的一點糧食賣了,反正關中地界上現在糧食的價格很穩定,真缺少的話還能買來,這樣一來,她們用來存錢的罐子裏又多了些錢。
在榆娘和母親的計劃中,這些錢要用來在明年支付用牛耕田的租金,那麽節省下來的時間她們就可以多做一點針線活,賣出去後得到多於租金的錢。
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榆娘都已經想好了,等存的錢再多一些,她們就往靠近關中平原中部一點的地方搬,還能更接近於天子腳下,也說不定還能再見到那個說跟她有緣的女官。
但上天好像一點也不打算厚待她們這種從險厄處境中走出來,只求努力過好生活的人。
姐姐在告假回家後帶著從城裏傳開的消息,宣告了今年可能會有旱災和蝗災到來。
十二歲的榆娘和母親一起將存錢的罐子打開,不舍地看了許久,還是決定先去采購一批糧食。
因為在這個遲來的消息後傳到不久,她就發現,自家的水井確實沒有之前水深了。
在旱災到來後,就連井水都有幹涸的可能!
她們確實得多存糧,起碼要給明年再多存一年的。
這個一進一出的折損讓她心痛得咬了好一會兒的手指,可不知道是什麽鬼使神差的力量,讓她在途徑郿縣書鋪的時候,看到外頭展示的月報,又和母親商量著買下來。
三枚五銖錢的價格,相對於紙張和文字來說絕對不貴,但再對比一下米價,卻是將近一鬥米的價格了,其實一點也不便宜。
可店家說,這上面寫著的是讓她們度過災情的生存之法,最好還是買一份回去,要不然就得買一份醬油才能有得贈送了。
這麽一比,又是這樣更劃算。
為了存錢從岐山搬到郿縣,榆娘當然是舍不得買醬油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她在購買報紙時候的遲疑,店家還額外贈送了一張上月刊——
運送的時候撕破賣不出去的那種。
雖說是殘次品,榆娘還是有種如獲至寶之感。
她不識字,只能和母親一起將報紙上的圖幅連蒙帶猜地看過去。
等到實在猜不出來的地方,她們就發動起了周遭住在這裏的幾十戶人一起猜。
也不能怪消息沒被更加準確地通知到這種犄角旮旯的地方。
宣告旱災蝗災之事和統計人口田地的方式是不同的。
從朝廷方面調控災情,還是本著自上而下的原則,從渭水主支到徑流的順序一點點排查,所以在打井促成井灌上也得是按順序的。
這種幾十戶人的聚居之地在關中地界上順著兩側山勢散布著不少,總得一個個來。
“我們得打個深井吧?”榆娘指著那份月報上的沖擊式鑿井車問道。
一進四月,她們所在的村莊井水開始枯竭的可不只是她們一家。
總得想個辦法出來的。
村中年歲最大的長者問道:“你是說,我們自己來組建這個鑿井車?”
“當然不是!”榆娘瞪大了眼睛,“您看到這個旁邊的備註了嗎,這塊用來鑿大口的蒲扇銼,重逾千斤,是靠著這些轉換的繩線桿架才讓它可以變成用蹬踩碓板的方式運作的。把咱們各家的餘錢都拿出來,也買不起這麽一個蒲扇頭啊!”
“您都說了,這上面寫了,是讓我們配合郡縣的長官來打井,那岐山縣城裏一定有這樣的東西分派,咱們幾十戶人家,想要打一口井,不過分吧?”
不過分!當然不過分!
即便早年間的涼州亂三輔,讓他們各家之中的人數遠遠沒到一戶五口的平均數,這裏也有百人之眾了,只是想要一口井保命罷了,哪裏是什麽過分的舉動。
榆娘堅決地說道:“我們去岐山縣城,看看能不能借到一架來。可以由我們自己來運輸,由我們自己操作打井,不消耗他們的人力。”
老者想了想,回道:“好!我們多派幾個人一起去。”
榆娘的猜測並沒有錯,從長安送抵到岐山縣的鑿井車還有閑置在這裏的,原本是要等著這邊的深井開鑿進入下一個階段,可以節省出不少人力後再朝著周邊運送,並協助當地的村民完成,現在見有人直接找上來,並將鑿井的過程也能說個明白,當即將這輛鑿井車交付到了他們的手中。
在鑿井車被朝著小村莊推去的時候,榆娘摸著自己包裏隨身帶著的月報,眸光越來越明亮。
她好像做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讓她覺得歡欣鼓舞的是,在她們去岐山縣借鑿井車的往來路上,留在村中的民眾也沒有幹等著。
他們已經憑借著經驗選出了一處合適於深挖的位置,鏟平了井口後套上了石圈。
碓架和大車被固定在了井口之上,隨後就是用那蒲扇銼繼續深鑿井底巖石的枯燥過程。
榆娘是不明白杠桿原理到底如何運作的,但她知道,經過了這樣的轉換後,即便是母親的體力也可以參與到這樣的自救工作中,她則承擔起了管理田地的工作。
如此一來,別管旱災是不是越發嚴重了起來,就連地裏都出現了更嚴重的土地皴裂,對這百餘人規模的小村莊來說,還遠沒有到要人心惶惶的地步。
鑿井的落銼之聲,實是一聲聲讓人情緒安定下來的敲打。
更讓人激動的,是在七日之後的黃昏。
忽然有一個聲音,在鐵器和巖層的敲擊聲停頓的那一刻響了起來,傳到了此地每一個人的耳中——
“水!這井見水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昭姬也不覺楞神了許久,方才回道:“是啊,為何就這麽難呢……”
蔡邕為當世大儒,其實也不可能是全無出身,但在政治鬥爭上失利之後,陳留蔡氏顯然並未對他提供任何的庇護,反而讓他不得不避禍在泰山羊氏門下,而泰山羊氏連姐姐的兒子都難以保全下來,也早不是什麽高門大戶。
有名有姓之人尚且如此,何況是那些可能從小到大就用著一個諢名,遑論取字的鄉裏黔首了。
在醫療條件何其簡陋的偏遠之地,一場簡單的風寒都有可能讓人送命,或者留下難以覆原的後遺癥。
更別說戰亂之時的征兵了,那真是一件要命的差事。
現在還加上了旱災,和極有可能在一個月後就發作出來的蝗災。
這無疑是在往人原本就已經岌岌可危的處境上,又毫無顧忌地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昭姬聽著喬琰語氣中令人不由觸動的沈重,這才後知後覺地想到——
她所看到的關中並州涼州,已經是在喬琰的種種舉措之下顯得條件沒那麽惡劣的地方了。
若要以這三州之地的情況去推測整個中原的情況,那就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那些地方沒有人去通過山嶺和其上融水所形成的沖積扇來推測地下水庫的位置,也沒有人在得到了馬鈞這樣一個機械奇才後,分明可以讓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武器的研發上,卻依然要讓他在挖掘井渠的工具之上多加考量。
現在又有了黃月英這個與之協作的天才,這才有了這次更容易讓民眾理解、進而搭建起來的沖擊式鑿井設備。
蔡昭姬跟上了喬琰繼續往前的腳步,接話道:“難怪君侯讓我在五月刊中記載的,依然是可以讓人方便學去的東西,若能憑借著這部分知識讓更多人活下來,我們損失的這一點時間和利益,也實在不能算是什麽了。”
在五月刊上一個相當關鍵的內容,叫做如何在旱災之中偶爾出現的降雨裏收集雨水。
這個收集,當然不是讓人直接在屋外放著個水盆多接取一點水。
各家的容器是有限的,通過這種手段接取到的水,對於整個旱災之中所需的用水,也委實是杯水車薪了點。
這是在教人如何讓流經地表的雨水以更合適的方式,一部分留存下來,一部分讓其均勻地滲透到流經區域,而不是快速流過,在水窪處沈積入地底。1
說起來也有意思,其中的一項舉措還是先前用來調控渭水水流的。
就是那石籠。
從都江堰工程裏學過來的石籠。
若是按照現代的話來說,這東西就像是個層級控制結構,在旱災期間布置在小型河道之中,便能起到減緩徑流的作用,讓這些流水盡可能地在緩慢流動的狀態下滲透進土壤,以達成浸潤更多土地的目的。
要編織多大的尺寸,要將這東西放在什麽位置更為合適,在三州地界上負責興修水利工程的那些人其實都已經知道了,操作起來也堪稱熟練。
之所以還要在樂平月報上再做出一番刊登,還是為了防止有人覺得這東西是在惡意截斷水流,也是為了讓其他各州的人有機會學到這樣的一種自救手段。
比起她第一次提出要嘗試印刷之法的時候,眼下才是一個更適合讓其登上時代舞臺的時機!
所有人只會慶幸,在這樣一個最需要開啟民智,合力度過災情的時候,有這樣的一種手段能讓紙張這種載體發揮出其最大的功效,而不是讓畫院的所有人都埋頭在抄錄的工作中,甚至可能在繪制過程中的失當報廢掉紙張。
卻再罕有人會留意到,這項技術已經開啟了一種不可遏制的前行局勢。
想到在朝堂議會上決定,在今年夏天將《急就篇》作為第一號典籍大量印刷,昭姬就不免想到當年喬琰對她的那句承諾。
都會慢慢有的。
《急就篇》是前漢時期由黃門令編纂的孩童識字課本,但其中並不只是識字,還包括了相當多的生活常用知識,放在今年印刷,在名義上也算說得過去,畢竟月報上的種種協助度過災年的科普知識,還是要讓民眾盡量知曉的。
這東西雖然不如喬琰在樂平時期讓楊修編寫的識字童謠更為朗朗上口,卻也要更具有官方的正統性。
若要在半月前來到長安拜謁喬琰的仲長統看來,這東西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東西。
在《急就篇》中有一句話叫做——
列侯封邑有土臣,積學所致非鬼神。馮翊京兆執治民,廉潔平端撫順親。2
這好像正是喬琰如今所為的寫照,又是再一次對人定勝天之論的強調。
昭姬倒是沒想到這麽多,只是從對印刷術前景的幻想中抽離開思緒,轉頭就見喬琰已經又往前走出了一段,連忙追了上去:“君侯,你等等我!”
不要仗著自己身高腿長就走那麽快啊!
榆娘只是岐山腳下一處極不起眼村落中的一員。
既是岐山腳下,當然也得算是關中地界。
但並不像是司隸之外的人對此地的了解一般,好像身在這種關中沃野之上的民眾就能享受到有多富庶的生活。
沒有。
不止沒有,這裏的人可能還要比旁人所知道的更苦一點。
中平年間的涼州叛軍禍亂三輔,岐山縣就在其中。
當年只有四五歲的榆娘做夢也忘不了那樣的一幕。
這些沖進關中地界肆意掠奪的蠻徒根本不會考慮到,自打朝廷在後漢之初,從長安搬遷到洛陽開始,關中就已不是富庶之地,反而是被朝廷作為抵抗涼州的屏障,沖進此地肆意燒殺搶奪。
雖然他們很快又被驅逐回到了涼州境內,將勢力的交鋒放回到了自家地界上,但為了保護家中的資產不被這些賊人搶奪,她的父親死在了那一年。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年幼的榆娘需要在家中承擔更多的職責。
因為家中少了壯勞力,她們是不可能按照一戶百畝這樣的極限數額來耕作的,在關中能讓她們耕作的田地也沒有那麽多,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們都處在靠山吃山的狀態下。
這樣的日子過得蒙昧而平靜,就連漢靈帝駕崩對她們而言,都好像是一個遙遠到讓人覺得有點不真實的消息。
而後,董卓逃來了長安。
榆娘一面慶幸於她們的家中沒有男丁,所以也就沒有被征兵走的人員,一面聽著外面混亂的聲響,隱約聽到可能會加重賦稅,不由心中惶惑。
她咬著牙從床底下將這幾年間積攢的錢幣小心地數了一遍,卻也沒能從中多數出一個子兒來,便開始擔憂這筆餘財能不能撐得過一年。
好在岐山這裏可能是因為過於貧窮的緣故,竟然沒被董卓分來多少註意力。
這裏沒有駐軍,沒有屯田,只有一些過得一日是一日的人。
榆娘覺得,若是能就這麽過下去,好像也挺好的。
再然後,在兩年後這裏迎來了新的王師,新的天子,新的一支軍隊。
這些消息都跟她們像是還隔著一層薄紗,並沒有真切地抵達她們的面前。
直到長安大司農麾下的屬官逐地走訪,也來到了她們所在的這個村莊。
讓榆娘實在很意外的是,這位到訪的長官居然是個女官。
她言談利落之間就敲定了此地田地統計後重新劃分的方式,就連榆娘這種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的,都分到了共計二十五畝地。
在那女官即將要走的時候,榆娘忍不住好奇朝著對方張望了許久。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的視線過於放肆了,以至於被她逮了個正著。
對方問她叫什麽名字,得到“榆娘”的答案後,她並沒有轉身就走,而是開口問道:“哪個榆?”
榆娘指了指村口的榆樹回道:“這個榆。”
對方卻忽然笑了起來,“那我們很有緣啊,我的名字裏也有個俞字,不過是要去掉你那個木字旁的俞,俞然有安定的意思,所以君侯為我取字的時候也是在這個釋意之上延伸的,你還多了個木,那豈不是更太平了?”
榆娘不太確定,她們真的能安享太平嗎?
背靠的岐山位處於這條東西延伸的山嶺之中,卻在早年間也並未給人以作為屏障和支撐的安心,反而在暮色夜色裏看去,像是個藏匿著無數危險的鬼魅之地。
好在她們現在有了土地,那就有了吃飽飯的資本。
她的姐姐也很快在長安城的廣泛招工中找到了一個工作,領起了一份相對穩定的薪水。
雖說現在是要兩個人承擔起那二十五畝地的種植任務,但榆娘覺得,這已經比起早年間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她十歲了,推得動分發下來的曲轅犁,在沒有牛驢來協助耕作的條件下,這種耕作工具的改良讓她可以協助母親一起完成田地的開荒播種,又在建安元年和二年的秋收中積攢下來一批糧食。
田地確實有點少,但是沒關系,她們吃得也不多。
存夠了下一年的存糧後,母親就和她商量著將剩餘的一點糧食賣了,反正關中地界上現在糧食的價格很穩定,真缺少的話還能買來,這樣一來,她們用來存錢的罐子裏又多了些錢。
在榆娘和母親的計劃中,這些錢要用來在明年支付用牛耕田的租金,那麽節省下來的時間她們就可以多做一點針線活,賣出去後得到多於租金的錢。
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榆娘都已經想好了,等存的錢再多一些,她們就往靠近關中平原中部一點的地方搬,還能更接近於天子腳下,也說不定還能再見到那個說跟她有緣的女官。
但上天好像一點也不打算厚待她們這種從險厄處境中走出來,只求努力過好生活的人。
姐姐在告假回家後帶著從城裏傳開的消息,宣告了今年可能會有旱災和蝗災到來。
十二歲的榆娘和母親一起將存錢的罐子打開,不舍地看了許久,還是決定先去采購一批糧食。
因為在這個遲來的消息後傳到不久,她就發現,自家的水井確實沒有之前水深了。
在旱災到來後,就連井水都有幹涸的可能!
她們確實得多存糧,起碼要給明年再多存一年的。
這個一進一出的折損讓她心痛得咬了好一會兒的手指,可不知道是什麽鬼使神差的力量,讓她在途徑郿縣書鋪的時候,看到外頭展示的月報,又和母親商量著買下來。
三枚五銖錢的價格,相對於紙張和文字來說絕對不貴,但再對比一下米價,卻是將近一鬥米的價格了,其實一點也不便宜。
可店家說,這上面寫著的是讓她們度過災情的生存之法,最好還是買一份回去,要不然就得買一份醬油才能有得贈送了。
這麽一比,又是這樣更劃算。
為了存錢從岐山搬到郿縣,榆娘當然是舍不得買醬油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她在購買報紙時候的遲疑,店家還額外贈送了一張上月刊——
運送的時候撕破賣不出去的那種。
雖說是殘次品,榆娘還是有種如獲至寶之感。
她不識字,只能和母親一起將報紙上的圖幅連蒙帶猜地看過去。
等到實在猜不出來的地方,她們就發動起了周遭住在這裏的幾十戶人一起猜。
也不能怪消息沒被更加準確地通知到這種犄角旮旯的地方。
宣告旱災蝗災之事和統計人口田地的方式是不同的。
從朝廷方面調控災情,還是本著自上而下的原則,從渭水主支到徑流的順序一點點排查,所以在打井促成井灌上也得是按順序的。
這種幾十戶人的聚居之地在關中地界上順著兩側山勢散布著不少,總得一個個來。
“我們得打個深井吧?”榆娘指著那份月報上的沖擊式鑿井車問道。
一進四月,她們所在的村莊井水開始枯竭的可不只是她們一家。
總得想個辦法出來的。
村中年歲最大的長者問道:“你是說,我們自己來組建這個鑿井車?”
“當然不是!”榆娘瞪大了眼睛,“您看到這個旁邊的備註了嗎,這塊用來鑿大口的蒲扇銼,重逾千斤,是靠著這些轉換的繩線桿架才讓它可以變成用蹬踩碓板的方式運作的。把咱們各家的餘錢都拿出來,也買不起這麽一個蒲扇頭啊!”
“您都說了,這上面寫了,是讓我們配合郡縣的長官來打井,那岐山縣城裏一定有這樣的東西分派,咱們幾十戶人家,想要打一口井,不過分吧?”
不過分!當然不過分!
即便早年間的涼州亂三輔,讓他們各家之中的人數遠遠沒到一戶五口的平均數,這裏也有百人之眾了,只是想要一口井保命罷了,哪裏是什麽過分的舉動。
榆娘堅決地說道:“我們去岐山縣城,看看能不能借到一架來。可以由我們自己來運輸,由我們自己操作打井,不消耗他們的人力。”
老者想了想,回道:“好!我們多派幾個人一起去。”
榆娘的猜測並沒有錯,從長安送抵到岐山縣的鑿井車還有閑置在這裏的,原本是要等著這邊的深井開鑿進入下一個階段,可以節省出不少人力後再朝著周邊運送,並協助當地的村民完成,現在見有人直接找上來,並將鑿井的過程也能說個明白,當即將這輛鑿井車交付到了他們的手中。
在鑿井車被朝著小村莊推去的時候,榆娘摸著自己包裏隨身帶著的月報,眸光越來越明亮。
她好像做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讓她覺得歡欣鼓舞的是,在她們去岐山縣借鑿井車的往來路上,留在村中的民眾也沒有幹等著。
他們已經憑借著經驗選出了一處合適於深挖的位置,鏟平了井口後套上了石圈。
碓架和大車被固定在了井口之上,隨後就是用那蒲扇銼繼續深鑿井底巖石的枯燥過程。
榆娘是不明白杠桿原理到底如何運作的,但她知道,經過了這樣的轉換後,即便是母親的體力也可以參與到這樣的自救工作中,她則承擔起了管理田地的工作。
如此一來,別管旱災是不是越發嚴重了起來,就連地裏都出現了更嚴重的土地皴裂,對這百餘人規模的小村莊來說,還遠沒有到要人心惶惶的地步。
鑿井的落銼之聲,實是一聲聲讓人情緒安定下來的敲打。
更讓人激動的,是在七日之後的黃昏。
忽然有一個聲音,在鐵器和巖層的敲擊聲停頓的那一刻響了起來,傳到了此地每一個人的耳中——
“水!這井見水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